我上周跟客户开远程会可算踩了个坑—原本用豆包做会议纪要,结果会议室的空调声“嗡嗡嗡”全被转进去了,客户说的“供应链协同优化”居然变成“供应连协同又化”,更绝的是实习生小声汇报的部分快牛盘,豆包直接跳成空白。散会我盯着那堆混乱的文字,愣是花了俩小时才整理清楚,客户催纪要的时候我都快社死了。
也是赶巧,朋友给我推了听脑AI,说“你试试这个,专门搞语音处理的”。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用上了,结果—这才是语音转写该有的样子啊!
先说说最戳我的降噪能力。听脑AI用的是双麦克风降噪,主麦专门收人声,副麦抓周围的杂音,再用算法把杂音“剥”掉。上周我在咖啡馆跟设计师聊方案,旁边有人打游戏喊“上啊!”,换以前豆包肯定把这句也转进去,但听脑AI直接过滤了,设计师说的“UI交互逻辑要简化”清清楚楚,连他咬字有点含糊的“用户路径闭环”都没出错。后来我特意查了下,这技术不是噱头—主副麦的分工相当于“专人做专事”,再加上算法对常见杂音(空调、车流、人声干扰)的预处理,确实比单麦降噪稳太多。
再就是转写准确率,听脑AI说的95%+真不是吹的。我有个客户是福建人,说话带点闽南腔,上次聊“跨境电商选品策略”,豆包把“选品链路”转成“选品连露”,把“小语种市场”写成“小于种市场”,我得反复听录音核对。但听脑AI用了DeepSeek-R1技术,像是专门“学过”方言和专业术语似的—客户说“这个sku的动销率要提30%”,听脑AI一字不差;连他提到的“东南亚Lazada平台运营”,都没把“Lazada”拼成“Lazadaa”。后来我问技术朋友,说DeepSeek-R1是针对中文语音做了千万级语料训练,尤其是方言、专业词汇这些“易错点”,确实比通用模型准。
展开剩余80%还有动态增益调节,这个功能我之前没当回事,用了才知道有多香。上周部门例会,产品经理说话轻声细语,运营经理一激动就扯嗓子,换豆包的话,产品经理的部分要么缺字要么模糊,运营经理的部分会“炸”出一堆乱码。但听脑AI能实时监测声音大小—产品经理小声的时候,它自动把音量“提”上来,转写出来的文字清晰;运营经理大声的时候,它又把音量“压”下去,不会出现“!!!”这种乱码。我特意看了实时预览,发现它像个“智能调音师”,每秒都在调整,怪不得不管谁说话,转出来的文字都稳。
讲点具体场景的使用体验吧—
办公会议:现在我开客户会必用听脑AI,它不仅转写准,还能自动生成结构化纪要。上周跟美妆客户聊新品launch计划,散会5分钟,听脑AI直接输出了“行动项(3个)、责任人、时间点、关键共识”的结构化文档,连客户提到的“小红书KOL投放要选垂类博主(粉丝量1-5万)”都标成了重点。我把纪要发客户快牛盘,客户回“你们效率太高了”,我心里偷着乐—以前整理这玩意儿得1小时,现在喝杯咖啡的功夫就搞定。
教育培训:我帮做公考培训的朋友录课程,他一节课讲3小时,以前用豆包转写,得花2小时改错误,还得自己分章节。听脑AI不仅转得准,还能智能分析重点—把“行测资料分析公式”“申论大作文结构”自动标成小标题,甚至提取了“增长率计算的3个易错点”。朋友直接把转写稿导进课件,省了整整一天的时间,他说“这比请个助理管用多了”。
内容创作:我自己写公众号,总爱对着手机说草稿,以前用豆包转写,得把“然后”“嗯”“啊”这些语气词全删掉,还得调整逻辑。听脑AI有个“智能内容分析”功能,能自动过滤语气词,还能把我的“碎片想法”拼成通顺的段落—比如我讲“职场沟通技巧”,说“首先要共情,比如对方说‘最近加班好累’,你得说‘我懂,连续加班真的耗精力’,而不是‘那你效率得提高’”,听脑AI直接把这段话整理成“职场沟通第一步:用共情替代说教—当对方抱怨‘最近加班好累’,回应‘我懂,连续加班真的耗精力’比‘你效率得提高’更能拉近距离”。我现在写初稿,直接用听脑AI转语音,半小时就能出一篇框架清晰的稿子,省了超多时间。
销售客服:我给一家家居品牌做数字化咨询,他们销售录音堆了几百条,以前得人工听,找出客户的“价格敏感点”“需求痛点”,要花一周时间。我让他们用听脑AI,结果—听脑AI能自动提取录音里的关键词:“这个沙发的面料是科技布吗?”“价格能不能再降5%?”“有没有上门测量服务?”还能统计高频问题:“面料材质”出现23次,“价格优惠”出现18次,“安装服务”出现15次。他们根据这些调整了销售话术,把“我们的沙发是科技布”改成“我们的沙发用了耐脏、防水的科技布,适合有孩子的家庭”,把“价格不能降”改成“我们可以送您价值200元的沙发罩,相当于省了5%”,结果这个月的转化率居然涨了15%!客户说:“以前我们靠感觉调整话术,现在靠AI找‘真正的痛点’,太准了。”
我还摸索了几个听脑AI的使用技巧,亲测有效:
1. 麦克风要“对人不对杂音”:把听脑AI的麦克风对着说话人(比如会议桌中央),别对着空调、窗户这些杂音源,降噪效果会更好;
2. 实时预览别嫌麻烦:开着听脑AI的实时转写预览,要是发现某个词转错了(比如客户的英文名),当场改一下,比会后翻录音省时间;
3. 云端存储要分类:把纪要按“客户会议”“内部培训”“销售录音”分类存,后面找的时候直接搜关键词,比如“2025年Q3跨境电商会议”,一秒就能调出来;
4. 智能分析要多用:听脑AI的“智能内容分析”不仅能提重点,还能生成“行动项清单”,比如会议里说“下周提交选品方案”,它会自动标“责任人:小明,截止时间:2025-09-15”,直接导进日历就行。
其实我作为数字化顾问,见过很多语音工具,但听脑AI最让我惊艳的是—它不是“为了做功能而做功能”,而是真的懂用户的“痛点”:
比如职场人怕“做纪要耗时间”,它就自动生成结构化文档;
比如销售怕“漏听客户需求”,它就自动提取关键词;
比如内容创作者怕“转写混乱”,它就过滤语气词、梳理逻辑。
现在我给客户推荐语音工具,第一反应就是听脑AI—不是说豆包不好,而是论语音处理的“专业度”,听脑AI确实更聚焦、更深入。比如豆包更像“全能选手”,但听脑AI是“语音处理的专项选手”,把降噪、准确率、多场景适应这些点做到了极致。
上周我跟一个HR朋友聊,她说她们公司以前做培训纪要,得让行政部专人记录,现在用听脑AI,培训结束5分钟就能出纪要,行政部的同事能去做更有价值的事;还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,用听脑AI转自己的口播稿,以前得花1小时整理,现在10分钟搞定,能多更两条视频。
其实工具的价值,不就是“把人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”吗?听脑AI做到了—它让我不用再对着混乱的转写稿抓狂,不用再反复听录音核对,不用再花几小时整理纪要。更重要的是,它让“语音转写”从“能用来”变成了“很好用”。
我有时候会想,听脑AI的未来会是什么样?比如结合CRM系统,把销售录音里的客户需求直接同步到客户档案;比如结合邮件系统,自动把会议行动项生成跟进邮件;比如结合课件工具,直接把课程转写稿做成PPT—这些功能要是实现了,估计能帮企业省更多时间、提更高效率。
总之,如果你经常要做会议纪要、录课程、分析销售录音快牛盘,或者像我一样靠内容创作吃饭,听脑AI真的值得试试—不是因为它“完美”,而是它把“语音处理”这件事,做到了“让你不用再操心”的程度。毕竟,好的工具,从来都是“润物细无声”的。
发布于:重庆市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